第 50 章 [晋江独发·文风...(2/2)

作者:MM豆      更新:2024-12-10 14:29      字数:3387
  

在考场小吏的引领下,乔时为提着两个篮子出场,这才注意到肚子空空,而食篮满满。

方才还精力满满,这会儿忽然就觉得走道的步子都飘了。

可见考场“打鸡血”是多么抗饿。

走在考场小道上,乔时为并非喜欢左顾右看之人,可他还是被一道身影吸引住了——这名学子身穿麻布粗衣,案上一砚一笔一空篮而已。

学子正在誊抄卷子,全神贯注,似是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。

所以乔时为才会注意到他。

乔时为抬首——是的,他觉得老天又在提点他了。

心里暗诽:“莫非穿越是有代价的?”那为何要选他一介大学生,而且还是没毕业的。

看着贡院的大门越来越近,不管如何,今日总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。

……

贡院外大街上,三哥、四哥从入夜开始,就下马车等着了,翘首等待。

乔见川更是四处找石墩、栏杆,攀爬上去眺望,从一批批学子中寻找五弟的身影。

若非有官兵把守着,只怕他要冲到贡院大门口去。

好不容易等到乔时为出来,兄弟俩急忙迎上去,要搀扶弟弟。

乔时为只把篮子递给了兄长们,摆摆手笑道:“只是考了一日,哪里至于……好歹是跟祖母学过些拳脚功夫的。”

话这样说着,结果一登车,含糊吃了几口饼子,饮了些水,没说两句话便靠在三哥身上睡着了。

……

马车停下,乔时为顿醒,揉揉眼,才想起自己考完解试,这是到家了。

饭桌上,娘亲和吴妈

一道连一道地上菜,都是乔时为平日里最爱吃的。

菜色略暗沉,应是在温笼里放了些时辰了。

“都怪嬷嬷没算好时辰,做早了,待明日嬷嬷再给你做上一桌。()?()”

吴妈疼惜道,“才一日,瞧着都瘦了。?()???%?%??()?()”

乔时为埋头啃着大鸡腿,津津有味,含糊应道:“啊?嬷嬷说什么一桌?()?()”

看到乔时为一如往日,家人皆会心笑了,欢喜吃晚饭。

这夜,乔时为热水沐浴后,沉沉睡了一觉。

翌日,这才跟家人说起解试。

恢复精神的乔时为,把出了什么题,自己如何答的,都说了出来,甚至能背出自己笔下所写。

“以子夏之言,论证孔夫子所说,妙极!五弟果真是辩驳之才,可惜解试未考论、策,要不然,五弟更能施展才华。()?()”

乔见川化身夸夸党,又言,“不急不急,到了省试就该考策论了。”

乔见山则是在细品弟弟的赋作,端着手踱步吟了几句,赞道:“单是开头写大梁之疆域这几句,便足以吸引考官目光,任是谁读了这几句,必会放慢阅卷的步调。”

写疆域很考量见识,极少人敢冒这个险。

放慢阅卷速度,细细去读,这份卷子便有了极大成算。

老爷子捋捋白胡,没说诗也没提赋,他只是欣慰点点头,说道:“时为,你找到了自己的道了。”

想了想,又换言道:“本就如此,便不算是‘才找到’……时为,昨日是你沿着自己的道,在纸面上迈出的第一步,谨记之,莫忘了。至于结果,非你我所能预定。”

乔时为作揖应道:“孙儿记住了。”

果真,祖父懂他言语间下定的决心。

……

帘前,乃是考生之风檐寸晷。

帘后,则为考官之朱笔决科。

先是彻夜封弥试卷,此事须主副考官、各房判卷官皆在场,监督封弥官行事。

主考官黄齐嘱咐道:“诸位皆知本官之官职,御史掌谏诤言事,从不只问对与错,而问为何对、为何错。今日奉官家之命,解试取才,有幸与诸位学士共事,只提一点要求。”

他道:“关于经义之释义,万人有万般解,本官不限新义还是旧义,只管他行文如何,是否忠勇,是否明辨……旧义有新解,可取;只通新义而言之无物,不可取。”

最后厉色道:“考场真学问,非人情世故,请诸位谨记。”

“下官谨记。”

编写序号后,未经歇息,判卷官入房开始批改。

要想卷子呈至主副考官跟前,须先过各房判卷官这一关。

浩瀚卷海,想要从中取出几百份精品,且每一卷是呈还是落,皆要有理由,免得渎职被治罪,当如何?自然是一眼扫过,先把那些犯了不考、点抹的卷子选出来。

少了一韵,用错了韵,不必看了,落卷。

誊写时缺了三字以上,一抹,列入待选篮中,基本也无望了。

那些工工整整,明面上挑不出错的,才值得判卷官们细读、举卷

,用朱笔在卷首写上文风如何、文义又如何。

五日之后,各房考官带着遴选出的卷子,集聚主副考官房内,将卷子齐摆长案上。

殿中侍御史、主考官黄齐四十出头,正是在朝官员的当打之年,属于锋芒尽显不露怯那种。

他绕着长案踱步慢走,先略看一眼各房的判语,以便心里有个准数,再听各房汇报详情。

走到一半,他步子停下了,因为有一份卷子的批语很特殊。

朱笔判道:“文风雅正无浮华,辩洁无繁缛,章句皆有法,翰墨逸才气。?()_[(.)]????╬?╬?()?()”

但就文风而言,这是极高的评价了。

奇就奇在,判卷官竟只字不提文义如何,这不合常理。

黄齐俯身伸手将卷子提出来,看了一眼编号,问道:“宋教谕何在?此卷为何单评文风,而不评文义?()?()”

一位已过甲子的老学究站出来,应道:“下官在。()?()”

他不必上前去看是哪份卷子,便知晓主考官所指,禀道:“回大人,此卷下官已三举三落,昨夜深思,才有了第四举,呈到这里,由诸位上官评判。()?()”

此话一下子勾起了众人的好奇心,竟有卷子三落四举,读了七八遍。

黄齐挑挑眉,道:“你且细说。”

老学究应道:“下官初读此卷,当即为其赋作所吸引,意境宏大,用典精巧,其大气堪得起‘中兴’之题意,且言之有物,精通四史,乃是不可多得之精品。若只论这名考生所作的诗赋,当举,且大举。”

老学究话锋一转,沉言道:“可当本官读到大义题,却大惊失色,尤其是第四、第五题,不知他是另辟蹊径,还是临场杜撰,大义所解,下官实在不敢苟同。”

“那你为何决定举卷?”

老学究沉默片刻,应道:“文风极佳。”

作者有话要说